在国内硬派SUV市场,不乏一些像坦克300、500等火爆车型。
来源:新车榜 作者:王艳 发布时间:2022-09-09
秋月出中天,秋月古诗四首,探索中秋月和中秋节的来历
农历的八月十五,是传统的中秋节。中秋节和秋月相关,又和人间的团聚相关,这个节日盛行不衰,到今天仍旧有着极大的影响力,是一年中仅次于春节,元宵节的盛大的节日,它起源于何时呢?
一,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月神崇拜。
在上古,每个月都很重要,每个月的月圆,都有着明丽的期盼和祝福。至少传统月历的存在就证明了这点,是以每个月的月圆月亏,作为月的阶段,一年十二个月或十三月。月份的存在,至少是在夏朝就有了。彼时,还是原始的游牧时代。
秋月圆时,正是狩猎和收获的季节,上古之人如何不感恩自然的馈赠?
关于月神的传说,彼时应该还停留在最原始的神话阶段,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记载:"有女子方浴月,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,此始浴之",说天神的妻子常羲,生了十二个月亮,每夜她都替一个孩子洗澡,故而天上有十二个月亮,所以我们每天看到的都不同。
而在楚地,则认为月亮是天上的蛤蟆神,蛤蟆以不死,多子而著称,而月圆是蛤蟆神最有威力的时段,大地植物动物的繁殖,河水的满涨和月神相关,月亮代表滋润,生殖,繁茂,丰收。
所以上古有太阳之祭祀,就并有月神之祭祀。
何况月亮存在的恒久和神秘,一直影响着上古人们的生活,生育,潮汐,夜间的照明。
二,至少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的帝王之日月祭祀,强调了日月代表皇权和秩序。
《国语·周语上》:"古者,先王既有天下,又崇立于上帝、明神而敬事之,于是乎有朝日、夕月以教民事君。"
古代的帝王管理天下,必会尊崇上苍天神,明确上苍的神明而虔诚祭祀,于是有了朝拜太阳,祭祀月亮的重大仪式,这是用尊重自然来教诲人们像爱日月神明一样,虔诚对待君主。
《礼记》上记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之朝,夕月之夕。”
这是说,人间的皇帝,就是天神之子,在春天要祭祀太阳,秋天要祭祀月亮,太阳的祭祀放在春天的早上,而月亮的祭祀,放在秋天的晚上。
那么古代帝王的祭月,并非秋天的月圆之日,而是更有天文意义的时段,是每年的秋分,这是太阳直射赤道的节点,昼夜均分,代表自然的秩序的一种轮回。
而秋分,恰恰是在农历八月的中旬,和八月十五相距不远或者重叠。
这种盛大的仪式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。
这种制度化的盛大仪式,也强调的月亮的存在,强化了秋月之美。
以帝王为主体的国家祭祀是在秋分,而民间关于月亮的祭祀则更直观化,聚集在了丰收而美好,而有月圆之美的农历八月十五。
三,秋月之美,有着自然景观的神奇。
此时天高气爽,空气能见度好,是一年中月色最为皎洁明丽的阶段,清辉逼人。
此时的月亮和太阳充分发挥了自然的引力,在地面形成壮阔的海潮和秋潮。
此时又是一年中暑热消散,作物接近丰收的沉笃时段,自然和人们身心的协调,回乡团聚,庆祝和期待丰年,达到一种自然和谐之美,引发愉悦的情绪,所以仲秋的圆月,八月十五的月亮,自古有名,古到有季节和月令划分的上古。
“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。
舒窈纠兮,劳心悄兮。
月出皓兮,佼人懰兮。
舒懮受兮,劳心慅兮。
月出照兮,佼人燎兮。
舒夭绍兮,劳心惨兮。”周 · 诗经《月出 》
这首诗是秋天月亮的赞美。在田野庄稼成熟的秋天,大地有着入夜的宁静。
土地上的人们开始聚会狂欢,在月光下聚集。
而这也正是难得的社交和爱恋的时段。
人们盛装出来,其中一个有心的男子,爱慕一个女郎,长久地等待,终于看到了她行走在皎洁秋月光芒下倩丽婀娜的身影,激发了无限的爱意,激荡身心。
那么我为什么说,这是秋月,是类似八月十五的月亮呢?
因为在上古,秋天的祭祀很多,还在朴素半原始的乡村,女性是有权利参与这盛大美好的集会的。此时气候舒适,也是人类最自然勃发的爱情季。
秋月之皎洁,共振了身心对爱的思慕和美好,而舒缓的情绪,也符合秋之清丽细腻和沉静。
美丽的姑娘,你那月光下的身影多么的美好,一举一动引发了心中无尽的秋潮涟漪。
汉朝是一个大一统的朝代,有着富庶繁荣的前期鼎盛。
中秋是一个时段,指的是农历八月。皇帝在八月穿着白色的衣裳祭祀月神,而此时,有一个换衣仪式,就是在这个月开始穿戴狩猎或者进贡得来的皮毛衣裳,表示秋寒的到来。
汉朝的八月十五在文史资料中记载较少,不过嫦娥奔月的神话,在汉朝定型。后羿和嫦娥是一对贵族夫妻,后羿从王母那里获得长生不死药,结果嫦娥偷吃了药,成为了月亮女神。
汉朝皇帝以汉武帝为始,迷信神仙和长生。
传说的盛行,也是人们对八月十五月亮的喜爱。
而嫦娥奔月的传说,流行后世,为中秋明月增添了无尽的仙意。
祭月赏月通常是在高台之上。
魏晋南北朝,开始出现大量的赏玩八月十五秋月的诗。
“秋月出中天,远近无偏异。
共照一光辉,各怀离别思。”南梁 · 萧衍《边戍诗 》
在古代,月亮是夜间巨型的灯光,江山千里,都笼罩在明月之下。
中国自古由家而推及天下,秋月之美,有真实华丽的江山夜景,天下一统。
这是南朝皇帝萧衍征战在边关的中秋诗作。
那最美最皎洁的秋月升上了天空,遍照宇宙四方,远近都沐浴在月光里,月光无私而美好。
天涯海角的人,共同沐浴着月光,却心中各怀别离的思念。
月亮象征团圆,但是小家的团圆不可得,寄情明月,天下一室,月如灯光,虽然看不见你的容颜,但相信都在同一片月光下。
这首先唐的明月诗,开启了江山一家的大吟咏。
很多唐诗都是在这样的意境上登峰造极,比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唐朝有着超乎寻常的时代活力。
大一统的江山,科举制度,让全国的人才有了上升的通路,人们交流频繁,共同打造着盛世。
而关于八月十五的月亮,有着更宏大广袤的家国情怀。
唐朝没有中秋节,但是早唐将八月十五定为重要的节日,这是民心所向,盛世之需。庆祝丰收富庶的同时,赏月玩月,成为全民的流行。山河壮丽,旅游增多,歌咏春江花月夜,必然不会错过最美的秋月。
唐玄宗时代,将他的生日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,其后连着八月十五,之后是祭月大典月夕,整个八月都是狂欢,万国来朝,节目众多。
崇尚道教的唐玄宗,八月十五在道观,听到了道士演奏的音乐,激发了灵感,铺陈出盛唐最华丽的《霓裳羽衣曲》,由杨贵妃主舞,其华丽仙美,宛如月神降临。
盛世所需,张九龄编纂的《唐六典》特地标注唐朝八月十五的假期,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的三天。唐朝虽然不叫中秋节,但是八月十五是大节日,有另外的专属美称,叫做中秋夜。
既然放假三天,是看月和团聚的狂欢日,所以唐诗中的八月十五,赏月和怀人并行,是无可否认的团圆大节。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
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
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
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”张九龄《望月怀人》
张九龄是亲自参与《唐六典》的制定。八月十五三天的假日,也是有他一份贡献,包括唐玄宗的生日,千秋节。他最爱八月十五的秋月,这首诗里,有浓厚的家国情怀,既是家的,也是国的。
唐朝疆域广阔。张九龄本身就是广东人,因为科举,步入盛唐高层,成为唐玄宗时期的名相。
在他的眼中心中,八月十五的月亮是这样的美。
从大海上升起的明月,升上天空,照耀天涯,而无数 人今夜仰头看月。
那分离的人们,爱着月光,爱着明月的皎洁,爱着月色代表最纯净最广远的思念。
沉醉在月光里,愿意在梦中,在这样的月光下,和你团聚。
在灯光没有成为夜间普遍照明的古代,皎洁的澄澈的明丽的中秋月色,是最自然的华美,大气,普照,让人沉浸。
“寻常三五夜,不是不婵娟。
及至中秋满,还胜别夜圆。
清光凝有露,皓魄爽无烟。
自古人皆望,年来又一年。”唐 · 栖白《八月十五夜玩月》
中唐时代,诗人栖白这首诗写了中秋明月的特殊美。
平常也有十五圆月之夜,那月亮不是不美。
但是只有中秋夜的圆月,比其他的时段,都要皎洁和圆润。
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赞美,而是有着依据的。
因为此时秋高气爽,北方冷空气南行,空气湿度降低,本身能见度很好,更有白露节气的白露沉降近地面的灰尘,所以月光的穿透力是最好的,也就造成了人们看到的月亮,格外皎洁,格外圆大。
这是一年中看月最佳的时段,从古到今,人们都喜欢这样的月亮,一年又一年的赏月。
那么到了宋朝,中秋节赏月的那种狂潮虽然退去,但是中秋节团圆团聚的含义彰显。
宋朝正式将八月十五定名为中秋节。当然假期缩短到一天,其原因也是总结唐朝灭亡的教训,皇帝铺张奢靡,全民沉浸在盛世的梦里,不知战争的残酷和迫近。
但是从唐朝遗传下来的中秋节团聚却在民间盛行。
宋朝人没有唐朝人那么爱旅游,或者也是因为官方有所限定。
但是秋月带来的节日活力,特别旺盛,月饼开始出现,人们更在乎团聚,美食,良辰美景都是天然背景。赏月也多集中在高楼庭院。
秋月圆,更具体到人间的团圆。
当代的灯火璀璨,城市的穹窿被灯光笼罩,人们更少去关注天上的月亮。
中秋节团聚,宴饮,视听娱乐,早已经淡化了真正的看月。
但是中秋节的核心还在,那是团圆,那团圆起源于古老的秋月圆。
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爱和美。图片来自网络。